• 苏联的外宾商店: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苏联的老外铺:对于工业化所需的黄金,深入历史,看看苏联在世界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成败。面对世界经济危机和大饥荒的多重打击,如何筹集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姓氏和姓氏的冲突,秘密警察干预合法行动,公开和秘密的交易。苏美,传奇领袖的悲惨下场简介1930年前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国际市场上各种初级产品价格暴跌,作为主要外汇收入的粮食、木材和石油出口收入苏联的实力大打折扣,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工业化需要进口机械设备和各种材料和技术;与此同时,苏联的大饥荒也让大批民众面临粮食耗尽的危险。布尔加科夫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多次提到的“洋客店”出现在这个危机时期。这是苏联第一次允许本国公民在“苏联的商店”“外宾店”用外币、沙皇黄金等贵重物品支付,以换取他们所拥有的东西。需要生存。食物和其他物品。1933年,洋人商店收集的贵重物品价值相当于当年苏联工业进口价值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外宾店还完成了另一项重大的社会使命,为数百万人提供了渡过饥荒的机会。洋人店的兴衰,生动地呈现了苏联变迁的历史。它不仅揭开了苏联国内历史上不为人知的一页,而且通过对苏联经济运行原理、日常生活特点和消费文化发展路径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经营外宾店。关于作者EleaAlexadrovaOokia,博士,教授。出生于莫斯科州的波多尔斯克。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系。在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工作多年。他目前是美国哥伦比亚南卡罗来纳大学的俄罗斯历史教授。主要著作:《消费等级——斯大林配给制下的人民生活,1928-1935》(1993),《斯大林繁荣的背后——1927-1941年工业化时期市场的分配和住宅供给》(1998、1999、2008)。《工业化黄金:外宾全苏商品供应联合公司的历史》(本书原名直译)是反映苏联特殊资金来源的两部分系列中的第一部分联盟的工业化时期。石海杰,先后获得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学士、硕士学位。2012年至2019年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从事地方外事工作。熟悉俄罗斯政治、文化和历史,曾在CSSCI期刊《俄罗斯研究》上发表多篇学术译本,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发改委委托的多项中俄区域合作项目。简介杨诚,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研究所执行所长。先后在外交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和华东师范大学工作。擅长欧亚地区国别研究,学术成果六次获得省部级奖励。他是剑桥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法国Cerchy-Potoie大学(现为Cergy-Pari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的客座教授和联合研究员.现在他是四个国外学术期刊的编委。前言外国人商店——一种斯大林主义现象关于斯大林主义的辩论。苏联社会主义的现实和命运。财富的承诺:斯大林主义与苏联消费社会的发展。本章的目的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可能简明扼要地阐明历史学家对斯大林主义的理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确定外国商店研究对研究斯大林主义现象的贡献。20世纪。本章的史学分析证实了我对洋人商店作为斯大林现象的认识是最新的研究方向。尽管仍有一些激进的“冷战”时代理论捍卫者认为苏联是一个“邪恶帝国”,其发展偏离了世界进步的“主路”,但大多数研究人员关注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20世纪。全球化进程中的苏联社会主义研究。苏联道路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并不表现在与进步的距离上,而在于苏联的全面现代化进程发生在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坐标系”——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框架。本章还有另一个目标——将现代研究人员的注意力吸引到社会经济史的遗忘上。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当代史更像是艺术而非科学,历史学家更像是印象派而非自然科学学者。历史学家使用每一种情感、理解、感觉、洞察力、本能、精确的科学统计数据和方法。我国史学中文化研究的分量过大,会导致对俄罗斯历史发展的研究不完整和曲解。在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改革和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的档案革命开始之前,苏联历史学家并没有科学地讨论斯大林主义。他们的科学部门没有斯大林主义的概念。第1418章第一批关于斯大林大人的消息繁荣的洋客店如何为苏联的工业化积累黄金和外汇在拿到俄文版《苏联外宾店》时,石海杰想到了中国的友谊店。翻译完成后,他觉得两者本质上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友谊店更多的是服务性质,外汇收入没那么重要”,而苏联的外宾店,就像作者叶莲娜·亚历山大副标题DrovaOokia将其作为“工业化黄金”而存在。在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工作多年,后来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任教的历史学家奥索金娜,以“洋客店”为入口指向并“描绘”了苏联每种社会制度如何运作的图景。这本书的风格,正如她自己总结的那样,是一个“历史的马赛克”,“每个主题都是独立有趣的,但只有将这些丰富的细节和色彩组合在一起,洋人店的完整可以表达“历史”。“我可以想象那个时代奥索金娜父母的生活状况。她似乎向每个人透露了伤疤,但我认为她在描述中仍然试图保持中立和客观。”在石海杰看来,比价值判断更重要的是,作为历史学家,奥索金娜明确了领导层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以及“洋客铺”存在的逻辑。《苏联的外国客店》是一位美国大学教授写的,但简体中文版比英文版诞生得更早。作为三联书店“苏联苏联”系列的第一本书,于今年8月推出。大饥荒创造了洋客店的辉煌根据时间的线索,奥索金娜讲述了外宾店从1930年诞生到1936年关闭的历史,穿插着外宾店老板的生平、白俄罗斯人的困境等诸多特色。移民,以及买卖双方的行为,外国商店与GPU(苏联国家政治防御局)之间的竞争以及苏联最高领导层的反应等等。原来外国人​​店只为外国人服务。它只向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外国游客出售古董、皮大衣、地毯、邮票册等“奢侈品”,并为各个港口的海员提供外汇。外宾店旗下的第一家百货公司开在莫斯科彼得罗夫卡街,当时这条街上到处都是“潮店”。经济条件好的时候,很多名媛贵妇都会去那里购物。由于没有苏联人民紧缺的生活用品,人们对外国客店不太感兴趣。但仅仅一年后,1931年底,外宾店开始对当地人开放,国内民众可以使用外汇和黄金在外宾店购物。奥索金纳认为,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转折,“这是苏联领导层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允许本国人民在苏联商店(外国客人商店)用外币、沙皇金币和其他贵重物品支付”。之后,苏联人成为洋店的主要顾客,店面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店从大城市蔓延到偏远的乡村,面粉、黑麦面包和糖等生活必需品已经吞没了过去的古董和皮衣。1932-1933年夺去数百万苏联人民生命的“大饥荒”,成为外国商店赚取巨额利润的机会。奥索金纳称其为“可耻的辉煌时期”。据一份报告称,1932年春天,基辅的外国商店门口排起了长队,连续几个星期日夜不停地排着长队,每天都在打架,为了在店里买点面粉而打架。当时,在苏联的外宾店已经扩大到1500家,深入苏联。来自饥饿人民家中的传家宝、黄金和其他贵金属不断地通过外国人商店的毛细血管运送到国家的中心。苏联的商品价格比国外贵很多。这是洋店一贯的定价策略,在“大饥荒”期间更是盛行。特殊的货币兑换规则是它的另一个秘密。为了免于饥饿,人们不得不拿出传家宝和珠宝,去外国人商店换一些微不足道的食物。洋人商店为苏联工业化所需的海外采购赢得了资金,但老百姓的积蓄却被消耗殆尽。从1932年到1935年的四年里,人们给洋店带来了100吨黄金。1953年,斯大林逝世的那一年,苏联的黄金储备超过了2000吨。外宾店和GPU在翻译者石海杰眼中,奥索金娜的洋客店就像是生长在苏联庞大身躯上的“怪胎”。它始终与该国其他系统不一致。与GPU的摩擦是这种拒绝的一个缩影。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个人持有黄金和外汇是违法的。强大的GPUGPU的任务之一是从人们那里收集黄金和外汇。讽刺的是,在外宾店里,没有档次,没有名额,只要有黄金和外汇,就可以买到货。这种“猜测”也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外宾店铺通过货转钱的“效率”高于GPU的“扫货”,影响了GPU的外汇周转计划。这两个机构之间一直存在摩擦。在苏联各地的外国商店中,有时顾客一走出商店就被警察逮捕。逮捕没有逻辑,完全是随机的,通常只查获几袋面粉、糖、鱼罐头或伏特加酒。GPU的行为让人们不寒而栗。他们把外宾店当成“老鼠夹”,不敢再去买东西。为了化解疑虑,外宾店铺经常出面澄清,也出面解救顾客,返还被没收的财物。奥索金娜发现当年在一家外国客店张贴的广告。该店声称:“不要担心被迫害,有关交出负责交出金银的传言毫无根据,无稽之谈。”“苏联公民应该在短时间内在‘洋行’百货商店里用金银物品换成最好的物品”。这和客店说的不太一样。奥索金纳发现的一份历史文件表明,人们的担忧是有道理的。1935年,外宾店最后一任董事长列文森写信给各办事处和分公司的负责人。信中提到:GPU有权要求商店查询个人上交的贵重物品及其姓氏和地址。奥索金纳认为,这封信显示了外国客商和“安全机构”在近四年的外汇竞争中达成的妥协。充满悖论1990年代初,正准备撰写《斯大林时期繁荣的背后》一书的奥索金娜在俄罗斯国家档案馆偶然发现了“全苏外宾用品联合公司”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在苏联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即1930年代的前五年,外国客店从民众那里收到了大量贵金属和艺术品,价值相当于苏联进口工业设备、技术和技术价值的五分之一。原料。“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苏联也不会走开洋客店的路。”石海杰说。作者通过对史料和档案的梳理,揭示了苏联领导人对外国客店的摇摆态度。苏联早期领导层努力为外国客店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外国客店的交易和流通免征所有国家和地方税。有斯大林亲笔署名的提醒书,还要求地方苏维埃和党的领导班子、国家政治局、财政人民委员部对外国客店给予全力协助。另一方面,国家对口岸外国商店结汇持消极态度,对格柏乌在外国商店多次抓捕客户视而不见,禁止希特勒的德国向德国人汇款在伏尔加盆地。1936年外汇和黄金短缺缓解后,外国客人商店关闭。洋客店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官方语言中,它和它的领导人从来没有与“英雄”联系在一起,而是象征着庸俗、小气、甜美和贪婪。顾客,包括那些上交金银换口粮的饥饿者,也被视为旧时代的残余,粗俗,没有及时交出财富。因此,他们用极高的价格换取粮食是有合理的动机的,那就是“以最少的成本为国家带来最大的外汇财富”。在书的最后,奥索金娜追溯了每一家外宾店和外贸人民委员部领导人的生平和最终命运。石海杰注意到,这家外宾店3次共有18名领导,其中11名是犹太人。第一任首长因经济问题被调离职务,后于1936年至1939年被派往中国新疆担任贸易代表。幸运的是,他在1937年和1938年逃脱了“大清洗”。随后的两位总统被处决在“大清洗”中。对话石海杰:洋客店存在的逻辑CBN:外宾店的诞生和关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石海杰:它的出现和关闭是历史的必然。只要苏联对私人外汇和黄金有需求,就一定会有类似使命的组织,只是名称和形式不同。1930年前后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化转型迅速展开。苏联在海外购买了大量的工业机械设备。同期,国际社会恰逢全球大萧条,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苏联的主要出口商品——石油和粮食,深受影响,外贸收入大减。这迫使苏联动用了人民手中的黄金储备。至于外宾店倒闭,原因有很多。一是1935年苏联粮食危机得到缓解,配给制度逐渐放宽,人们从外国商店购买粮食的需求下降。其次,经过工业化积累,苏联对进口的依赖有所下降,很多设备可以自主生产。随着国际原材料市场逐步回暖,外贸逐步实现顺差。1935年以后,苏联的金矿开采逐渐增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沙皇俄国的黄金开采量约为60吨。1920年只有2吨。1935年,黄金开采量达到95.5吨,比战前还要多。此外,苏联最高领导人认为,大饥荒后,国内民众持有的黄金已经告罄,外国商店可能难以持续赚取黄金。第一财经:在奥索金娜的笔下,洋客店承载着民族的创伤和个人的悲剧。但书中也提到,从一些人的回忆录来看,他们对“大饥荒”期间的洋人店仍有美好的回忆。石海杰:很多苏联人在回忆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时,都会提到洋客店。对他们来说,洋客店就是销售精英商品的代名词。琳琅满目的进口高档商品琳琅满目。它确实在一段时间内改变了苏联人民的消费文明。比如当时的肥皂和服装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另一方面,洋人店虽然赚了很多钱,但可以看出回忆录里的大部分苏联人对洋人店都有美好的回忆,毕竟他们以前都是从洋人那里得到食物的店铺。一些没有身份,没有配额的人生存下来,因为他们可以在那里买东西。幸存下来的人,想必还是对洋客店心存感激,这也是洋客店品牌能够在今天的俄罗斯继续存在的原因。FirtFiacial:在获取财富方面。外国人商店的货币兑换规则比物品的高昂价格更为隐秘。你能解释一下这个交换规则吗?石海杰:让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概念。“金卢布”曾经是沙俄时期的流通货币,但在洋客店时期,它只是一种货币计量单位,并不是实际流通的货币,也可以理解为外国客人商店的货币。外宾店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顾客。早期是外国游客。他们把外汇带进国内,然后去苏联国家银行把外汇兑换成卢布。这笔钱被称为“外汇卢布”。虽然这个卢布其实是苏联人使用的卢布,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必须出示兑换凭证才能证明。它是由苏联国家银行合法兑换的卢布。有了这张凭证,你就可以在老外的店里买东西了。此举旨在防止外国人在黑市上用外币兑换卢布。对于在苏联的外国专家,工资最初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外汇的形式直接支付到他们的海外账户;另一部分以卢布支付,用于在苏联使用。工业化后,随着苏联外汇日益紧缺,汇出的一部分外汇被扣除,直接兑换成金卢布,只能在外国客店使用。这相当于强迫他们变相在外宾店消费。还有一类外国汇款,针对有海外关系的苏联人。汇款操作有两种,一种是定向汇款,就是直接把钱汇到外宾店,指定收款人。收款人拿着汇款凭证到外宾店买东西。还有一种非定向汇款。海外汇款人可以直接购买组合商品寄给收款人,比如50公斤面粉和20公斤白糖。上面提到的三种情况是最基本的。后期,苏联人被允许进入洋店买东西,成为主要顾客。苏联公民将黄金首饰或其他贵重物品交给评估员进行评估。评估员通常由国家银行派驻。首先,他们会撬开贵金属,称重,然后以交易所价格发出订单。客户拿到清单,然后去找审计员审查。如果审核无误,他会将清单带到收款处。催收处再次核对,出具流通证明或商品说明书。此流通凭证和商品书有有效期。如果到期没有用完,或者没有延期,就会失效。全盛时期,苏联的外宾店有1500多家网点,一般情况下,商品说明书只能在发放的外宾店内消费。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洋商店得到了很多“废品”。为此,鉴定师会将一张纸和一块布放在桌子上,拆解贵金属的时候,会收集一些贵金属的碎屑,财富也是可观的。...

    2022-05-03 苏联商店 苏联 商店销售

  • 《亲爱的女儿》(波兰)伊娃娜·奇米勒斯卡著绘;徐丽红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亲爱的女儿》【作者】(波兰)伊娃娜·奇米勒斯卡著绘;徐丽红译【丛书名】魔法象图画书王国【页数】55【出版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4【ISBN号】978-7-5495-9553-2【分类】儿童故事-图画故事-波兰-现代【参考文献】(波兰)伊娃娜·奇米勒斯卡著绘;徐丽红译.亲爱的女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4.图书封面:波兰]伊娃娜·奇米勒斯卡/著·绘徐丽红/译广西年花大学出散社·桂林·女儿喜欢躲起来,就像一只藏进壳里的蜗牛。···试读结束···...

    2022-05-02

  • 访苏联归来电子书在线阅读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语:访苏归来电子书在线阅读1936年5月,纪德满怀希望和向往访问苏联,但他看到的苏联现实打破了他的理想主义幻想。苏联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让他很担心。他凭着自己的良知、勇气和独立思考,撰写了《访苏归来》一书。有兴趣的请下载阅读关于作者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著名作家。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世间食粮》、《贤者》、《窄门》、《造假币者》等。1909年与友人创办《新法国评论》,对现代法国文学产生巨大影响。他最初是苏联事业的同情者,后来加入了共产主义阵营。1936年6月17日,应苏联政府邀请,纪德作为国宾出席了高尔基的葬礼,并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十周的访问。但是,理想中的苏联与实际情况差距太大。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乌托邦式的幻想。访问苏联后,纪德不再是共产党员。回国后不久,他发表了三万多字的短文《访苏归来》,加上次年发表的《附录》,“更正”等材料不到10万字,却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夜之间,纪德从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朋友变成了“敌人”。那时的争论和攻击的激烈程度,只有经历过重大政治运动的人才能理解。相关内容部分预览目录纪德《从苏联归来》新译序译者前言访问苏联归来前言文字附录(1)反宗教斗争(2)奥斯特洛夫斯基(3)集体农场(4)巴尔舍夫(5)无家可归的孩子2《从苏联归来》的补充附录同伴(1)(2)关于游记见证三趟刚果之旅第1章中途站-D�D布拉柴维尔第二章慢慢上游第3章在车上第4章班吉和诺拉之间的大森林第5章从诺拉到博祖姆第6章从Bozum到Ahameau第7章:阿什博堡、拉米堡亮点1936年5月,纪德满怀希望和憧憬访问苏联,但亲眼所见的苏联现实却存在矛盾打破他的理想幻觉。苏联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让他很担心,他很依赖良心、勇气和独立思考,着有《从苏联归来》一书。苏联人试图向纪德展示的苏联式的自由和幸福,被纪德所揭示:“每个人的幸福都是以个人幸福为代价的。”他指出,在苏联,任何在任何问题上,只有一种观点,一种意见;有点不同意或批评会导致大灾难……总之,当纪德走近看到这个理想的国家时,他看到了严酷、僵化、教条、猜疑、权力、虚伪,以及这一切的难以忍受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在《访苏归来的补充》中,纪德对苏联有一些评论敏感问题,提出了更尖锐的观点。随附的《前往刚果》也是一部颇具争议的作品。纪德在书中透露六合谴责法国在刚果的殖民统治的罪恶。贯穿全书的正义感和平等感深情,对我们对纪德在《访苏归来》中的人生态度和写作观的理解阅读会有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2022-05-02

  • 《逃往森林的风》恒兰著绘|(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逃往森林的风》【作者】恒兰著绘【页数】215【出版社】北京:海豚出版社,2021.04【ISBN号】978-7-5110-5497-5【价格】45.00【分类】散文集-中国-当代【参考文献】恒兰著绘.逃往森林的风.北京:海豚出版社,2021.04.图书封面:森林的风》内容提要:本书是一本适合15-45岁女性阅读的文学绘本,主要讲述了苏尔在经历人生挫折后选择逃避现实,逃往森林,她在森林中开了一间咖啡馆,在这个森林咖啡馆中发生了很多神奇的事情,遇到很多有趣的动物客人,每个客人都为她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苏尔也慢慢从别人的故事中学到了人生的真谛,比如猴子先生告诉她,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是总有人愿意接纳,比如鹿先生告诉她,关于回忆,好的坏的都保留,但不要停下脚步。长颈鹿小姐告诉她,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论生活或是爱情。这些所有的故事与总结都让她慢慢对生活重拾了勇气,也愿意接纳别人。《逃往森林的风》内容试读第一章逃往淼的风Ex22>223日期:6月9日岁月静好我承认,选择这段旅程,不是为了用希望去洗刷崭新的开始,而是筑一个孤独的巢。用尽这一曲难忘,享受你残留的余温。···试读结束···...

    2022-04-28 epub 图书网站 epub书籍

  • 《哈利·波特电影宝库 第1卷 森林、湖泊与飞行动物》(美)乔迪·瑞文森著;谭博雅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哈利·波特电影宝库第1卷森林、湖泊与飞行动物》【作者】(美)乔迪·瑞文森著;谭博雅译【页数】63【出版社】北京:新星出版社,2020.11【ISBN号】978-7-5133-4076-2【分类】电影影片-介绍-美国-现代【参考文献格式】(美)乔迪·瑞文森著;谭博雅译.哈利·波特电影宝库第1卷森林、湖泊与飞行动物.北京:新星出版社,2020.11.《哈利·波特电影宝库第1卷森林、湖泊与飞行动物》内容提要:...

    2022-04-27 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的湖泊叫什么

  • 苏联的最后一天pdf完整电子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爱尔兰记者奥利里,苏联解体的见证人,在这本书中构筑了1991年12月25日这一天,围绕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之间的斗争,过去六年的政治混乱、经济衰退,和倒退的表现清晰生动,描述细致可靠。简介苏联是在枪林弹雨中建立起来的,后来被法令解散了。爱尔兰记者奥利里,苏联解体的见证人,在这本书中构筑了1991年12月25日这一天,围绕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之间的斗争,过去六年的政治混乱、经济衰退,和倒退的表现清晰生动,描述细致可靠。苏联陷入泥潭,难以自拔。整个国家的命运和方向,最集中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身上。所有人都看着他们,“就像一群等待最强的两狼对峙的狼”,看谁将成为领导者。谦虚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气质,也不是叶利钦的宽宏大量。两人从最初的合作,到后来的不断冲突,终于成为了势均力敌的对手。最终,戈尔巴乔夫无法很好地判断他的人民,自知之明更差,而叶利钦则以一种动物般的直觉,听到了远处历史车轮的隆隆声。编辑字词梁文道,刘宇,熊培云,许志远,《镜》系列(025)联合主编——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功利的眼光,看到丰富和复杂。本书以张建华专文为指导,淋漓尽致地指出了俄罗斯文化中“文学中心主义”的特点和以“娜塔莎之舞”为代表的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以及作者费吉斯如何将史学与文学相结合介绍俄罗斯。文化的复杂性。《娜塔莎之舞》通过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探索了俄罗斯文化博大精深的多面性,展现了欧洲上层文化与俄罗斯农民文化之间的分歧和复杂互动。以及“文明”与“土生土长”的俄罗斯之间的对抗如何在19世纪以来的民族意识和文学艺术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娜塔莎之舞》从俄罗斯芭蕾舞、绘画、诗歌、戏剧、音乐,到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精彩作品,描绘了强烈的俄罗斯情感,展现了“俄罗斯灵魂”的建构和西化冲击下的俄罗斯“文化认同”与“认同”的创伤。《纽约时报》、《时代》、《每日电讯报》等媒体年度关注图书,入围“塞缪尔·约翰逊奖”和“达夫·库珀奖”。内容介绍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是一位从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无论是苏格兰舞蹈、英国舞蹈还是俄罗斯民间舞蹈,都喜欢唱歌跳舞。能翩翩起舞,展现出曼妙、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名著《战争与和平》,介绍了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弗拉基米尔·普京、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再现了浩瀚、朴素、全——包容的俄罗斯,优美的散文般的笔触。《娜塔莎之舞》通过探讨18世纪俄罗斯芭蕾舞、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的兴起,探讨了欧洲文明与俄罗斯文化中民间元素的差异,“文明”与“土生土长”两个俄罗斯人之间的对抗贵族上层阶级和农村下层人民。该书进一步探讨了“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的建构和表达,揭示了政治、民族认同、社会观念、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宗教等对俄罗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呈现出一幅充满戏剧性细节的灿烂文化卷轴。苏联df预览的最后一天关于作者CoorO'Clery,前爱尔兰时报驻莫斯科、伦敦、北京、纽约和华盛顿记者。由于对苏联解体和9/11的报道,他两次被评为爱尔兰年度最佳记者。也是《亿万富翁》的作者。目录简介:帝国末日的记忆/梁文道前言俄罗斯/苏联主要人物列表简介第1章12月25日:黎明前第2章12月25日:黎明15第3章雇佣“推土机”第4章12月25日:早上第5章莫斯科的“风暴”第6章12月25日:早上第7章脏水第8章12月25日:接近中午第9章回归第10章12月25日:中午第11章“过膝的煤油”第12章12月25日:中午之后第13章独裁攻势第14章12月25日:中午第15章“劫持”芭芭拉布什第16章12月25日:接近黄昏第17章不忠、不法和坏人第18章12月25日:黄昏第19章分崩离析第20章12月25日:日落第21章中央政府难以为继第22章12月25日:晚上第23章核桃堂交易第24章12月25日:夜幕降临第25章12月25日:夜晚第26章12月25日:深夜第27章12月26日:第二天第28章12月27日:掠夺者的胜利苏联的最后一天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的六年零九个月期间,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两个身穿便衣、面无表情、头发整齐的上校。两位神秘上校的任务是保护一个带有金锁的黑色小公文包,该公文包重达3.3磅,必须始终与总统待在一起。这是著名的modachil,或“小手提箱”。包括戈尔巴乔夫在内的每个人都称其为“核按钮”。总共有三个核手提箱。一个由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保护,一个由国防部长保护,一个由总参谋长保护。这三种装置都足以授权发射导弹,但只有总统才能合法下令进行核攻击。只要戈尔巴乔夫控制着核手提箱,他就是苏联战略力量的合法指挥官,苏联仍然是核超级大国。一切都在1991年12月25日天翻地覆。下午七点,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全球电视观众面前宣布辞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一块巨大而僵硬的共产主义岩石,正在逐渐瓦解成自己的独立国家。戈尔巴乔夫再也无法发挥作用。接下来,新独立的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打算前往戈尔巴乔夫的克里姆林宫办公室,正式接管核手提箱。届时,两位上校将告别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一同离开。戈尔巴乔夫自1985年以来一直统治着这个超级大国,这是这个统治跨越11个时区和半个地球的超级大国解体的最后阶段。这次交接就像是莎士比亚张力的戏剧的最后一幕。主要演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他们威胁性的相互作用已经颠覆了世界的力量平衡。这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之间争夺至高无上权力的斗争的终结。前者是资本主义世界所崇拜的共产主义者,冷静而老练;后者是被西方国家政客视为破坏者的民主主义者,冲动和酗酒。△戈尔巴乔夫面对镜头时,被罢免的总统和他的篡位者表现得像政治家。但在世界历史上,很少有如此重大的事件是由两个人之间强烈的相互厌恶决定的。早些年,戈尔巴乔夫在他权力的顶峰时期公开羞辱叶利钦。身材魁梧的西伯利亚人从未忘记屈辱,1991年12月角色互换。戈尔巴乔夫成了受辱的一方,当他和他的妻子赖莎被赶出总统府时,他悲痛欲绝。就连核通信系统和代码转让的精心安排,在最后一刻也因叶利钦的暴躁和戈尔巴乔夫的骄傲而陷入混乱。然而,叶利钦的敌意和戈尔巴乔夫的虚荣心并不能阻止政治奇迹的发生。1991年12月25日,一场堪比1918年奥匈帝国灭亡或1923年奥斯曼帝国灭亡的历史事件,在没有外战和血腥革命催化的情况下发生了。共产主义的南斯拉夫在火焰中分崩离析,而苏联则在世界难以置信的注视下几乎无影无踪地解体。强大的苏联军队毫无抵抗地投降了一个由众多附属共和国组成的帝国。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直到1991年初,没有政治家或学者推测过年底将发生的历史剧变的规模和范围。苏联诞生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的内战,当时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派控制了旧沙俄帝国的大部分地区。然后,得益于工业化和约瑟夫·斯大林的铁腕政策,苏联在二战中击退了纳粹军队,发展成为世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随之而来的东西方之间的冷战塑造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国际政治和假设。1991年12月25日,击败希特勒德国军队的国家不复存在。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话来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我们眼前崩溃了。”戈尔巴乔夫为苏联共产主义的终结创造了条件,叶利钦给予了致命一击。然而,在现代,他们两人都没有被尊为俄罗斯的民族英雄,莫斯科也没有纪念他们权力交接的日子。当代领导人不鼓励任何形式的1991年12月25日庆祝活动。正如普京所说,许多俄罗斯人将那天发生的事情视为“巨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就在戈尔巴乔夫辞职的前几天,美国国务卿贝克访问了俄罗斯,在访问期间,贝克震惊地发现,在所有会议上都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让美国快乐。强烈的愿望”。共和国试图与美国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他认为“美国对其行为的影响”在这个时候达到顶峰。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观察到,这些新国家的行为“只是为了赢得美国对他们的所有的新兴国家都如此服从美国,以至于通过宣布将遵守布什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民主原则而获得外交上的认可。在苏联末期,美国外交官和俄罗斯政客的关系非常密切,几乎每天都在互相商量。戈尔巴乔夫称美国大使为“同志”。贝克和谢瓦尔德纳泽地位不相上下,在对方家里吃饭,聊着国际事务。中央情报局和克格勃的高级特工有着友好的往来,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监视对方。美国传教士现身莫斯科,兴高采烈地传道。20位基督教领袖在苏联共产主义的最后几天访问了克里姆林宫,其中一位最热心的传教士告诉戈尔巴乔夫:“你是美国教会中最受通缉的人,你是传达上帝旨意的人。”最后二十四小时,克里姆林宫的走廊里回荡着带有美国口音的英语,美国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挤进总统办公室记录最后的时刻。唯一在电视上播出的对竞争对手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采访是在美国新闻频道上播出的。....

    2022-04-25 苏联莫斯科保卫战 苏联莫斯科号

  •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糜骨之壤》pdf电子书下载

    《糜骨之壤》:同名电影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亚佛雷德鲍尔奖。小说入选2019年布克国际奖短名单。201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名单。2020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书名:糜骨之壤作者:[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原作名:Prowadźwójlugrzezkóciumarlych译者:何娟/孙伟峰出版年:2021-1页数:331类别:外国小说格式:df/eu/moi丛书: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作品ISBN:9787533962968《糜骨之壤》作者简介: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当代欧洲重要作家、波兰国宝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为:“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托卡尔丘克生于1962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1989年凭借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代表作有长篇小说《E.E.》(1995)、《太古和其他的时间》(1996)、《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1998)、《最后的故事》(2004)、《世界坟墓中的安娜•尹》(2006)、《云游》(2007)、《糜骨之壤》(2009)、《雅各布之书》(2014);小说集《衣柜》(1997)、《鼓声齐鸣》(2001)、《怪诞故事集》(2018);散文《玩偶与珍珠》(2001)等。她善于在作品中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来观照波兰的历史与人类生活。除诺贝尔文学奖外,她曾凭借《云游》和《雅各布之书》两次荣获波兰权威文学大奖尼刻奖,六次获得尼刻奖提名;2010年荣获波兰文化杰出贡献银质奖章;2015年荣获德国-波兰国际友谊桥奖;2018年《云游》荣获布克国际奖;2019年《雅各布之书》荣获法国儒尔•巴泰庸奖,同年《糜骨之壤》入围布克国际奖短名单,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糜骨之壤》曾获2017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亚佛雷德鲍尔奖。《糜骨之壤》内容简介:《糜骨之壤》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卡尔丘克最新长篇小说,同名电影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亚佛雷德鲍尔奖(银熊奖)。小说贯穿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幽默感,以及关于人、自然、动物的尖锐思考。主人公雅尼娜是一位精通占星术、喜欢威廉·布莱克的诗歌,并热衷动物保护的老妇人,她幽居在波兰边境被大雪覆盖的山林里。雅尼娜给自己认识的每一个人都会取个奇怪的外号,他们是“大脚”“鬼怪”“好消息”,她养的狗则被称为“小姑娘们”。突然有一天,邻居“大脚”被一块小鹿骨头卡住喉咙,死在家里,此后凶案接二连三发生……...

    2022-04-08 柏林国际电影节图片 西柏林国际电影节

  •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pdf电子书下载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国际布克奖得主、波兰文学女王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代表作,大陆首次引进出版。魔幻现实主义的碎片化小说,人的世代更迭,是土地的瞬息一梦。书名: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作者:[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原作名:Domdziey,domocy译者:易丽君/袁汉镕出版年:2017-12页数:432类别:现代小说格式:df/eu/moi丛书: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作品ISBN:9787220103728《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作者简介:[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授奖词:“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代表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2018年国际布克奖得主,波兰文学女王;多次获得波兰权威文学大奖“尼刻奖”;获得2015年欧洲Brückereie国际奖。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Tokarczuk)生于1962年,是当代波兰国宝级作家。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1987年以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而后接连出版长篇小说《书中人物旅行记》《E.E》《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受到波兰《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内容简介:《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讲述了一个边境小镇,从第一位拓荒至此的制刀匠人在此安居,到女主人公与丈夫迁居这片乡野,同一片土地在千年之间不同的历史瞬间、不同的人生流徙。各种传奇人物在此粉墨登场:长出胡子的圣女、性别倒错的修士、身体里住着一只鸟的酒鬼、化身狼人的小镇教师、会冬眠的做假发的老太太、靠网络收集梦境的女人……千年之间人世沧桑变换、起起落落,但对于土地而言,人的悲欢离合、人的世代更迭,不过是土地的瞬息一梦。这是一部多种文体交杂、多条故事线相互穿插的奇妙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民间故事、圣徒传记,甚至菜谱、笔记,交错呈现。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说,连缀起来又是一部遍布伏笔与呼应的绝妙长篇。...

    2022-04-07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波兰语文章 奥尔加 · 托卡尔丘克

  • 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作者:沈志华副标题:第三版出版年:2015-5页数:396类别:历史书籍格式:df/eu/moiISBN:9787509738474《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作者简介:沈志华1950年出生,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内容简介:1940年代末,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和各方面的技术专家纷纷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他们胸怀革命的理想,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道纸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为了再现这段真实的历史,作者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档案文献,走访了当年聘请苏联专家的一些单位和有关人员。在充分使用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苏联专家来华的基本状况、中苏双方在专家问题上的政策方针、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苏联专家的作用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论述,使读者能够对这段人所共知但又语焉不详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和真实的了解。...

    2022-04-07 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 中苏关系专家沈志华

  • [每天读本书]《古拉格》一部苏联集中营的历史

    这是古拉格的历史。我的意思是,这是苏联集中营的历史:它们起源于布尔什维克革命,发展成为苏联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斯大林死后被解散。这也是一本关于古拉格遗产的书:毫无疑问,苏联政治犯和刑事劳动改革营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发现的制度和程序直接从早期的制度和程序演变而来,所以我认为它们应该包括在同一本书中。同时,这也是一本关于古拉格生活的书。因此,它以两种方式讲述了劳动改革营的故事。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按照时代的顺序描述的。他们用叙事风格描述了劳动改革营及其管理部门的演变。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劳动改革营的生活,并以特殊形式描述。虽然这一主要章节中的大部分例子和引文都涉及到20世纪40年代劳动改革营全盛时期的十年,但我也回顾并展望了劳动改革营的其他时期,而不是按时间顺序。劳动改革营生活的某些方面随时可见,所以我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解释这些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我已经说过这是什么样的书了。我还想说,这不是什么样的书:它不是苏联历史,也不是清洁历史或一般意义上的镇压历史。这不是斯大林的统治历史,也不是他的政治局历史或他的秘密警察——我故意试图简化它复杂的行政沿革命历史。虽然我确实使用了一些苏联持有不同政治观点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是在巨大的压力下以非凡的勇气写出来的,但这本书并不包括苏联人权运动的完整历史。在这方面,它并没有绝对平均地处理特定国家和特定类别的囚犯的经历。这些囚犯包括波兰人、波罗人、乌克兰人、车臣、德国和日本战俘。他们受到苏联政权的统治,无论是在劳动改革营内外,都无法幸免。这本书没有详细讨论1937年至1938年劳动改革营以外的大屠杀,也没有详细讨论卡廷森林讨论卡廷森林和其他地方对波兰军官的大屠杀。因为这是一本普通读者写的书,不是基于任何关于苏联历史的特殊知识,所以将提到这些事件和现象。然而,这本书绝不能公平地对待所有这些内容。也许最令人遗憾的是,本书没有公平对待数百万“特殊移民”的遭遇。他们经常在同一时间被驱赶到一起,由于同样的原因成为古拉格的囚犯,但是随后他们没有被送往劳改营,而是迁徙到偏僻遥远的流放村生活,成千上万的人在那里因饥馑、寒冷和过度劳累而死去。一些人因政治原因被流放,其中包括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富农,即富裕的农民。一些人因其种族被流放,其中包括四十年代的波兰人、波罗的人、乌克兰人、伏尔加河流域的日耳曼人以及车臣人。他们在哈萨克、中亚和西伯利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命运——其遭遇之林林总总,不是一本记述劳改营体系的书所能容纳的。也许出于个人兴趣,我选择在那些依我看来他们的遭遇与古拉格囚犯的遭遇特别接近或者具有重大关系的地方提到他们。但是,尽管他们的故事与古拉格的故事密切相关,详细讲述这些故事仍然需要与本书篇幅相当的另一本书。我希望有人能够早点写出一本来。注:以上摘自本书序言。————————————–原作名:Gulag:AHitory作者:[美]安妮·阿普尔鲍姆戴大洪评分:9.2在这部权威的《古拉格:一部历史》作品中,安妮·阿普罗斯革命的起源,到斯大林治下的扩张,再到公开时代的崩溃,阿普尔鲍姆首次描述了古拉格的集中营——一个拥有数百万政治犯和刑事犯的集中营。阿普尔鲍姆深刻再现了劳动改革营生活的本质,并将其与苏联的宏观历史联系起来。《古拉格:一部历史》出版后,立刻被认为是人们期待已久的里程碑式学术作品。对于任何想了解二十世纪历史的人来说,都是必读书。...

    2022-04-04 古拉格 苏联老兵 古拉格苏联

  • [每天读本书]《二手时间》拼出的后苏联时代图景

    中俄之间的历史关系不仅在于两国自然相邻的土地,也在于两国命运的深度交汇,两国恩怨的复杂变化,以及两国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国籍是白俄罗斯,但乌克兰母亲和白俄罗斯父亲的女儿是俄罗斯作家,也是苏联时代的作家。在20世纪的人类历史上,曾经有一个红色帝国——苏联,它震惊了世界,吸引了世界的注意力和不安。为什么这个帝国兴旺发达,死亡突然?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从多个角度研究了这一点。阿列克谢耶维奇是第一个从作家、情感和人们心灵的角度观察和探索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课题的人。当然,用她的话来说,作家的任务只是问问题,我的英雄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更有趣。阿列克谢耶维奇花了30多年时间创作了一套红色百科全书,包括五部被称为乌托邦之声的作品:《战争中没有女人》(1984年出版,1985年出版,2005年修改后全版)、《最后证人》(1985年)、《锌皮娃娃兵》(1989年)、《切尔诺贝利祈祷》(1997年)和《二手时间》(2013年)(КонецКрасногоЧеловека),这本书也是她个人内心与那个伟大而悲壮的实验时代的告别篇。但是她对于俄罗斯民族心灵的探索不会终止,她这样总结自己过去三十年的创作:“以前我更感兴趣的,对我影响更多的是社会思想,是人类无法支配的天然力量,比如战争和切尔诺贝利。今天,我最感兴趣的是人类的孤独的灵魂空间中发生着什么。在我看来,世界正是由此而转变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纪录片文学(Документальнойи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Литература),这是30多年前苏联军事文学兴起的体裁(正是军事文学突破了苏联文学的一些禁区);二是复调风格,复调风格(Polyhoy)诺贝尔奖委员会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颁奖词说:她以复调的写作为我们时代的痛苦和勇气树立了丰碑。这不仅肯定了她的文学技术创新,也赞扬了她作品内容的历史价值。从写作风格的角度来看,她的复调特点是各种第一人称交叉(包括作者本人、采访的主人公和团体采访的各种人物)、各种背景(记忆、描述、电影语言、意识流)和各种环境和时间的交叉。似乎没有标题的复调音乐和重叠的合唱中,忏悔的独白爆发了。这种类型和内部结构是如何产生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说: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很苦恼:真相是分散的,各种各样的,分散在世界各地,不能同时适应一颗心和一个大脑。为了写下我的所见所闻,我已经找到了很长一段时间了。直到一段时间了。直到达莫维奇和其他人的作品,我才突然开明了。不仅是创作技巧的复调风格,而且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中揭示了复调的生活。一个人从语言到思想到感情都是多方面的,甚至一个人的身份和世界观都是复调的。在这本书的主人公讲述的故事中,各种各样的角色都表现出了复杂性。她承认:面对人的多层次,面对生活的复调,我自己都呆着。有人问:作者本人对历届战争和苏联解体这些政治性、历史性的事件持什么立场,被称为乌托邦之声?当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复调写作不仅是体裁的创新,也是基于作为一名优秀记者和作家的专业和良心。她从复调的角度看待事件和人物。她不会只从一个方面观察和表达任何故事。用她的话说,事实上,一切都会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她不仅写一个社会的两面和多面,还写一个人的两面和多面,让他们自己讲。阿列克谢耶维奇表示,她不想评价苏联的思想和历史,更不用说任何人了,而是形而上学地描述了人类生活的悲剧。当然,从她的作品中,读者仍然可以看到她个人世界观的特征,尽管她的世界观通常是复调的。这本书的标题是二手时间(ВремяSecodHad)也很有意义。时间是俄语,二手是英语:首先,俄语中没有二手,其次,这里的二手确实包含了西方进口的含义。那么,标题应该被翻译成二手时代还是二手时代呢?时代和时间在俄语中是同一个词。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苏联是一个旧时代,解体后是一个新时代,意义相当明确。时间这个词比时代小,但抽象地超越了时代。仔细品味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话:今天所有的想法和语言都来自其他人,好像昨天穿的衣服……每个人都在使用别人以前所知道和经历过的东西,所以这是一个二手时间。她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演讲中还说:充满希望的时代被充满恐惧的时代所取代。这个时代正在转向和撤退。我们生活在一个二手时代。在这些话中,时代和时间是可以交换的。只有另一段更清楚:苏联解体十多年后,对许多知识分子来说,首先,一个大时代被偷了,然后他们的个人时间被偷了。所以作者的意思应该是兼而有之的。二手时间似乎更具文化和形而上学意义。为什么阿列克谢耶维奇经常在西方国家获奖,用各种语言出版了130部作品,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因为人们对这样一个国家、一个理想和一个巨大的好奇心,我成功地接触到了它,揭开了它的面纱。2016年是苏联解体的四分之一世纪,2017年是100周年。二手时间的出版将为反思这些震惊全人类的历史事件留下独特而珍贵的文化脚注。注:以上摘自本书《翻译后记》。——————-原作名:Времясекондхэнд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译者:吕宁思评分:9.1这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最新作品。它以口头采访的形式展示了普通人在关键历史时刻的生活。这本书讲述了俄罗斯普通人在1991年至2012年苏联解体后痛苦的社会转型中的生活,以及破碎梦想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同时,他们的真实故事也呈现出一个宏观和微观的重大时代和社会变化,给这段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经20多年了,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这个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长大了,他们的梦想不再与梦想有关,不再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关心信仰。在过去的20年里,人们看到了新的俄罗斯,但她不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作者追溯了苏联苏联解体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小人物讲述自己的故事,展示历史的转折点,以及人们如何追求信仰、梦想,如何讲述秘密和恐惧,让人们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不能适应急剧现代化,为什么近200年后,仍然与欧洲分离。这本书分为两部分,采访了理想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和其他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展示了他们的生活细节,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德国媒体称赞这本书捕捉到了最小的马赛克,但它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20世纪下半叶的微观俄罗斯历史直接到达了普京时代。...

    2022-04-05

  • 关于《三体》、黑暗森林以及我们所不知道的一切

    《三体》8月23日,在美国西雅图举办的2015年“雨果奖”结果最终揭晓,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不负众望,获得最佳长篇小说奖。《三体》此次获奖是中文作品和中国作家第一次在国际科幻作品大奖中获得奖项。“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协会所颁发的奖项,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年会上颁发。“雨果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在世界科幻界,“雨果奖”和“星云奖”被公认为最具权威与影响的两项世界性科幻大奖。《三体》众望所归夺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说明中国科幻已经具备世界级的影响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称:“祝贺大刘为中国科幻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雨果奖堪称科幻领域的诺贝尔奖,而且比诺贝尔文学奖更专业,更纯粹,更关乎文学的核心要素:想象。荣耀属于大刘,属于所有热爱科幻的人们,也属于雨果奖与科幻本身。科幻生于西方,长于西方,在东方也找到了沃土,这是科学与想象超越国界的人类意义的最好证明。”在获奖之前,《三体》在中国的流行就已经超越了科幻小说读者的群体而被社会大众接受,尤其是在互联网圈早已备受推崇,小米的雷布斯就是典型的粉丝代表,雷布斯去年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就是《三体》,他说这本书是号称中国最好的科幻小说,没有之一。在他看来,《三体》不仅仅是本科幻小说,本质上是本哲学书,主要讲宇宙社会学,其中提到的黑暗森林、降维攻击尤其深刻。三体》的资深粉丝中,还包括百度李彦宏、联想柳传志、游族林奇、360周鸿祎等互联网大佬。我自己是一个科幻小说的忠实读者,读过上百本长篇科幻,《三体》是我近几年读过最好看的科幻小说。就像你所知道的,《三体》的故事围绕半人马座三星文明和地球文明之间的战争展开,三体人的文明令地球人感到不可思议,他们向地球发射了封锁科技的智子,并且派出以百分之一光速飞行的太空舰队,这支太空舰队之后还出现了可以直接进入光速飞行的第二太空舰队。可是,三体人的技术与宇宙中其他文明相比还只是小巫见大巫,三体文明被光粒毁灭,而地球文明则毁灭于“二向箔”的攻击。之所以《三体》让我觉得读起来爽,是因为大多数小说都是个人尺度的,而《三体》描写的是人类乃至整个宇宙智慧文明最终的结局和命运。黑暗森林黑暗森林法则是大刘在《三体2–黑暗森林》引入的法则。在书中,主人公罗辑在人类当前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状况下,受到叶文洁启发,从两条不证自明的基本公理出发,借由引入两个重要概念——猜疑链和技术爆炸,从理论上建立起的一套关于描述当前宇宙社会大图景的大体系的一门学科——宇宙社会学。宇宙社会学基本公理和重要概念: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2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3猜疑链:宇宙中的不同文明会猜疑对方会采取各种手段毁灭自己;4技术爆炸: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小文明在宇宙尺度中很快可以通过技术大爆炸超越自己。黑暗森林法则为其结论。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我非常喜欢大刘的这个解释,但是真正让我进行了深入思考的,并不是大刘的黑暗森林法则,而是费米悖论本身。关于费米悖论我出生于河南的一个农村,在我的时候,夏天我们喜欢睡在屋顶上,仰望着漫天的星辰。今天,我住在北京,我已经不再能够看到星空,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忘记仰望星空的经历。任何一个人,在一个晴朗无月的晚上,在一个适合观星的地方,抬头望见满天星星,总是会心有所想:有些人被星空的壮美所感动,有些人被宇宙的辽阔所震惊,还有人像大刘一样感到存在危机,然后脑洞大开一会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而物理学家费米的感受是:Whereieveryody?满天星星的夜空看起来非常壮观,但是我们只是在看看附近的地方罢了。在最适合观星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大约2500个恒星,这大概是银河星里恒星数量的一亿分之一。这2500个恒星中的绝大多数都距离我们不到1000光年,大约是银河系直径的百分之一。所以我们看到的星空其实只是下图中的红圈那么大的地方罢了:当讨论恒星和星系的时候,一个能挑战几乎所有人类神经的问题,就是:“地球之外是否还有智能生命存在?”让我们用数字来讨论这个问题。虽然银河系里面有1000亿–4000亿个恒星,并且在可观测的宇宙内有几乎同样数量的星系。对应每一个银河系的恒星,就有一个巨大无比的星系。也就是说,可观测宇宙内的恒星数量大概是在10^22到10^24之间,这个数字写出来是这样的:据估计,地球上沙子的数量是7.5×10^18粒,也就是说,对应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宇宙中都有10000颗恒星。科学界对于恒星中有多少是和太阳类似(大小、温度、光度)的还没有定论,通常的观点是5%到20%。我们采用最保守的估计(5%),以及对于恒星数量估值的下限(10^22),那么就是说有5×10^20个恒星是和太阳类似的。而这些和太阳类似的恒星里有多少是拥有一个和地球类似(允许液态水存在的温度条件来支持类似地球生命)的行星的呢?这个科学界也没定论,有些观点认为这个比例高达50%,也有比较保守的研究认为应该在22%左右。根据我们已经知道的恒星形成过程的天文学知识,科学界现在比较确定任何一个非双星的恒星都应该拥有至少一颗行星(详见德国科学家鲁道夫.基彭哈恩所著《千亿个太阳》),结合前面采用的5%类太阳恒星的假设,就是说宇宙中有至少1%的恒星,拥有一个类似地球的行星,也就是说存在10^20个类似地球的行星。这个观点之前只是推论,但是Keler-452的发现让这个结论变得令人信服:对应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宇宙里就有100个类似地球的行星。再往后推算,我们就只能瞎蒙了。假设经过数十亿年的时间,这些类似地球的行星中,有1%出现了生命。再假设,那些出现了生命的行星中,有1%的行星上的生命的智能发展到了类似地球的程度。这就是说,可观测宇宙中存在一百万亿个智能文明。回到咱们银河系,运用同样的算法,和对于银河系恒星数量估计的下限(1000亿),我们可以算出来,银河系里可能有10亿个类似地球的行星,和10万个智能文明。SETI(SearchforExtraterretrialItelligece,地外文明搜寻计划)是一个以收听来自地外智能文明信号为目的的组织。如果银河系里存在10万个智能文明,哪怕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对外发射无线电波或者激光束或者其它联系信号,SETI的卫星阵列应该会收到各种各样的信号。但是,SETI从来没有收到过这样的信号,一次都没有。那么问题来了:Whereieveryody?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地方。我们的太阳是个很年轻的恒星,也就是说存在着年纪比地球大很多的类地行星,理论上来说他们的文明程度应该远比我们发达。我们的地球是45.4亿年,假设我们把地球和一个80亿年的行星X对比:比我们领先一千年的文明所能带给我们的震撼,可能就像我们现在的世界能给一个中世纪人的震撼一样。一个比我们领先一百万年的文明和我们的差距,可能和我们与大猩猩的差距那般。而行星X上那个比我们领先了34.6亿年的文明会是怎样呢?卡尔达肖夫指数是根据一个文明所能够利用的能源数量来量度文明层次的指标。它有三个类别:I型文明:有能力使用所在行星的全部能源。人类还没有达到I型文明,按照卡尔萨根的算法,人类可以算作0.7型文明。II型文明:有能力使用母恒星的全部能量。我们还没有办法理解这样的事情要怎样才能做到,但是人类还是尽量使用想象力来考虑这个问题的,一种可能是戴森球,这是包围母恒星的巨大球形结构,它可以捕获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恒星能量输出。III型文明把前面两张都甩在了后面,它能够动用相当于整个银河系那么多的能源。当然,这一型的文明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别忘了,前面的行星X上的文明可是有34亿年的时间慢慢发展的。如果行星X上的文明和我们类似,并且成功生存到了III型的话,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星际旅行的方法,甚至开始对整个星系的殖民了。对于恒星际殖民的方法,以银河系为例,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复制,简单来说就是创造一种能够航行到别的行星的机器,然后用利用新行星上的材料花500年左右的时间自我复制,然后将两个复制品送向下一个目标,即使用比光速慢的多的速度航行,这个模式也能用375万年的时间完成整个银河系的殖民。当计量单位是10亿年的时候,375万年不过是一眨眼而已。回到我们我们之前的推算,如果银河系里1%的智能文明成功的达到了具有星际殖民能力的III型文明的话,光银河系就应该有至少1000个III型文明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些文明的存在应该很容易被留意到才对。但是我们至今为止,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听到。也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们中的任何一个Whereieveryody?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我写到了NASA宣布发现Keler-452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背后的深刻含义恐怕并没有被深入思考。之前一直有一个论点认为位于宜居带的行星有可能很少,地球是万里挑一的幸运儿。现在看来,只怕不是。人类用很不精确的观测手段,观测了几百颗恒星,就轻易找到了一颗宜居行星。如果不是碰运气碰上了,那这件事情说明仅仅银河系里,宜居行星的数量级可能在千万甚至亿这个级别上,而且这颗行星比地球早开始15亿年。距离只有1400光年,即使造出光速1/100的飞船就可以在14万年到达。这种飞船不需要太科幻的技术,完全在人类现有理论的框架内,人类可以在几百年内造出来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即使不造飞船,建一个瞄准这个行星的发射站,只需要1400年就可以让对方收到地球的问候。然而,地球至今都没有收到任何来自这颗早进化15亿年的兄弟的任何信息。人类都可以这么轻易就发现宜居星球,难道外星文明就发现不了地球吗?可事实上,整个宇宙对地球都是彻底的沉默。Whereieveryody?我们所不知道的一切《三体》之后,无书可读,现在的科幻小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一方面我对作者的文笔和阅历有要求,另外对作者的科学背景有要求,因此,除了阿西莫夫和克拉克最近翻译出版的小说之外,我现在更多的是看科普和科学方面的书,甚至在有些我自己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领域,比如化学方面,我是直接看相关的大学和研究生教材。我注意到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我们人类现在科学越来越发达,但是学科的分类也越来越垂直,很少有人能够从更高的高度去描述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界处,出现了明显的断层,有些还有明显的不相容。比如我们知道化学这个学科的底层是基于电子在量子物理的泡利不相容原理约束下的在原子核之间的运动,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所有的细节,比如我们不知道X射线和其他辐射是如何引起有机分子同分异构的转变;我们知道生物学和化学的边界是基因,基因具有生命的一切特征,因而和非生物不同,基因同时和遵从一般化学定律的分子有关,但是我们现在无法精确的知道每一个生命行为下所对应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我们不知道每一个有机分子同分异构体的转变所对应的生物学和遗传学上的影响。在更大的尺度上,我们虽然知道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但是我们至今不知道太阳系和其他恒星是如何从星际气体和尘埃云形成的,为什么太阳系的角动量都给给了行星而太阳自身则保存了绝大部分的质量;我们虽然知道这个宇宙有亿万颗恒星,而且每一个单星都应该有行星,但是我们依然不知道为什么从来没有外星文明和我们联络。从我熟悉的计算机专业的角度讲,我们知道信息、比特和熵,但是如果考虑一下把一比特信息放入黑洞中,那么会发生什么?每当我有闲暇的时候,我喜欢去思考这些问题,虽然身体无法脱离地球,但是我的精神可以悠游太虚,这是我的休息和生活方式。对于我来说,读完《三体》之后,再也没有科幻小说可以满足我的想象力,因而我恐怕只能自己思考,我是一个有很强好奇心的人,我努力想要了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个了解不仅仅为了知道人类是否会飞向其他恒星,也不仅仅是想知道人类在未来是否会遭遇其他文明,我更想知道的是,我们人类是否有能力认识世界的终极规律,宇宙是怎么来的,宇宙的未来如何?意识乃至智慧是宇宙发展中的偶然还是必然?我们是有唯一的宿命还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来源:何晓阳读书笔记...

    2022-03-31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